海上游泳训练遇水母蜇伤?莫慌!现场处理有门道

近日,战士小王进行海上游泳训练时突然感觉小腿有刺痛感,持续数分钟后仍未消失。他连忙向附近的警戒员求助,海上警戒员发现后,立刻将他转移出水域,送往岸边野战救护所。经过检查,军医郭剑磊初步判断小王是因水母蜇伤引发的水母皮炎。

海上游泳训练遇水母蜇伤?莫慌!现场处理有门道

郭军医介绍,被水母蜇伤后,被蜇部位会迅速出现刺痛、瘙痒感,随即出现条索状或片状红斑、丘疹,严重时还会出现水疱、瘀斑等,且被蜇部位周围皮肤红肿明显。部分战友还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全身不适症状。若被毒性较强的水母蜇伤后,还可能发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过敏性休克症状,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若战友们在海训期间不慎被水母蜇伤,应保持冷静,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现场处置。

脱离险境。被水母蜇伤后,应立即上岸,防止溺水和二次蜇伤。

清洗摘除。水母触手内分布着大量刺细胞,刺细胞中的刺丝囊含有毒液。若用手抓挠、摩擦或挤压患处,可能会导致刺丝囊破裂,释放更多毒素,进而加重症状。处理水母蜇伤时,应先用海水或高浓度盐水、碳酸氢钠(小苏打水)、氨水溶液反复冲洗蜇伤部位,然后用镊子等工具小心清除残留在皮肤上的水母触手和刺丝囊。救治者处理时应佩戴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患处,防止自身受伤。

冷敷止痛。毒液进入人体后,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同时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若被水母蜇伤后,患处出现红肿、疼痛症状,可用毛巾包裹冰袋对患处进行冷敷,能减缓炎症介质的扩散速度、抑制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冷敷时间不要过长,以免造成皮肤组织冻伤、坏死。

尽快送医。若蜇伤后出现皮肤瘙痒、红肿、丘疹、风团等轻度过敏症状(无明显全身不适时),可口服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缓解。若蜇伤处皮肤溃烂,或伴随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乏力、关节痛等全身中毒表现,甚至出现肺水肿、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需立即送医抢救。

海上游泳训练遇水母蜇伤?莫慌!现场处理有门道

此外,被水母蜇伤后切忌采取以下处理措施,否则可能会加重伤情。勿徒手触碰水母。不要徒手接触水母,即便是搁浅在沙滩上或已死亡的水母。因为只要水母触手上的刺细胞处于湿润状态,就可能因接触、摩擦等刺激释放毒素。勿用淡水和酒精冲洗患处。淡水和酒精的浓度与海水差异大,会刺激刺细胞的刺丝囊破裂分泌更多毒素,进而加重中毒反应。勿盲目处理患处。若蜇伤数小时后出现明显红肿、溃烂等迟发性过敏或炎症反应,需及时送医对症治疗。不可盲目涂抹或冲洗患处。被水母蜇伤后,不可用牙膏、肥皂等物质涂抹或冲洗患处。这些物质可能改变皮肤表面渗透压或刺激刺细胞加快毒素释放,进而加重病情。

战友们在海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能有效避免水母蜇伤:尽量避开在雨后及闷热无风天气组织游泳训练,训练区域尽量避开水母密集区域(如河口附近、浅滩水草区等);提前了解训练水域常见海洋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特点,做好针对性准备,如携带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水)、高浓度盐水及相关抗过敏药物,镊子、无菌纱布等救治工具;训练时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建议穿着潜水服或专用“水母衣”,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减少与海洋生物的接触。

战友们在海训期间还要警惕海胆、海蛇、有毒贝壳等其他海洋生物。一旦被它们蜇伤或咬伤,要科学处置。

海胆。海胆刺表面带有倒钩,若不慎被海胆刺伤,且伤口处有毒刺残留,勿强行拔出断刺,避免刺在皮肤内断裂,加深损伤;可先用碘附涂抹伤口预防继发感染,随后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海蛇。若不慎被海蛇咬伤,应立即用绷带或布条在伤口近心脏端一侧扎紧(松紧度以能插入1~2指为宜),每30分钟松解1~2分钟,防止肢体组织因长时间缺血坏死。然后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清除伤口表面残留的毒液和污物。进行上述急救处理后,应在1~2小时内尽快前往配备“抗蛇毒血清”的医院救治,并在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呼吸困难、肌肉无力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救治过程中严禁用嘴吸吮毒液,避免施救者中毒;不要切开或挤压伤口,否则会加快毒液扩散速度。

有毒贝壳。如被有毒贝类生物刺伤,应先检查伤口是否残留贝壳碎片。若有残留的贝壳碎片,可用干净镊子轻轻取出,勿挤压或用力擦拭伤口。然后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表面,并及时就医接受后续治疗。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宠物新闻

惊喜!怀宁高河发现桃花水母,生态之美引关注

2025-8-30 5:55:53

宠物新闻

日本北海道扇贝渔获量减少而秋刀鱼捕获颇丰

2025-8-30 5:56:0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