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鳄鱼是典型的两栖动物,它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存,但是如果让鳄鱼一直待在陆地或者是水中,它都只有死路一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鳄鱼不是鱼,而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它们与哺乳动物的一个演化支鲸目一样,也是经历了从陆地到水的环境过渡。
从广义上说,鳄鱼是指鳄形目下所有的爬行动物,包括了最早以及现存的鳄鱼,而狭义上的鳄鱼则是单指现存的23种鳄目成员,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名字里有“鳄”的动物也不一定是鳄鱼(广义和狭义都不是),比如鸟鳄、蜥鳄,它们都是主龙类的演化支,要么是伪鳄类,要么是副鳄形类动物,它们与恐龙更加接近。
最早的鳄鱼起源于三叠纪晚期,它们的祖先是古老的鳄形类动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楔形鳄类和跳鳄类,这两大类原始的鳄形超目成员比起如今的鳄鱼来体型要小得多,比如跳鳄类的模式种Saltoposuchus connectens平均体长仅有1.2米左右,体重平均不足15千克,而且它们后肢明显要比前肢长且粗壮很多,所以在当时,它们应该主要靠后肢行走,最关键的是跳鳄主要在陆地上生活,以昆虫、小型爬行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为食。
相比较跳鳄,楔形鳄类要更小一些,它们大多数成员的平均体长只有50厘米左右,从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楔形鳄类广泛的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以及美洲大陆上,是最原始、分布最广的鳄形超目类群。
而且它们也是主要以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后肢同样比前肢要更长更粗,所以在陆地上,它们既能四足爬行也能靠后肢奔跑,从它们的骨骼形态来看,后肢是它们主要的移动方式。
由于早期的鳄鱼体型相比较恐龙来说没有任何优势,所以从侏罗纪开始,早期的鳄鱼们就开始了临水而居和下水的生活,这样不但避开了陆地这个与恐龙竞争的主战场,还开辟了一个更容易获取到食物的觅食地,就这样在整个的恐龙时代,原始的鳄鱼虽然没有与恐龙一较高下,但是靠着逐渐适应水生生活以及温暖适宜的气候,它们的种类达到了鳄鱼进化史的鼎峰,拥有了超过150个不同的属。
到了白垩纪甚至还出现了帝鳄、恐鳄等体重可达4吨以上的“巨鳄”。在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事件将恐龙带走之后,一些体型相对较小的鳄鱼靠着自己强大的适应能力、耐饥饿能力,成功的幸存了下来,并且体型再次开始向更大演化,出现了类似于普鲁斯鳄这种体长超10米,体重超5吨的巨鳄。
当然,体型越大就意味着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差,所以随着气候的变化,许多史前巨鳄都被淘汰掉了,如今的鳄鱼体型虽然比原始鳄鱼大,但已经完全无法与巨鳄们相提并论了。在现存的鳄鱼中,最大的鳄鱼湾鳄体长6.17米,体重1吨,这条名为“洛龙”的湾鳄已然成为了如今鳄鱼体型的天花板。
不过,不管怎么说,鳄鱼的进化是成功的,这要得益于它们的缓慢进化,以不变应万变,到了今天,鳄鱼们依然在淡水中“称王称霸”(海水中也有,比如湾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