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午后的阳光斜照在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的林荫道上,几个学生正仰着头,紧张地望着宿舍楼旁那棵梧桐树的顶端——一只流浪猫正紧紧抓着离地十余米的细枝,随着寒风瑟瑟发抖。

最先发现它的是设计系的王同学,前一天傍晚,他就看见这只猫为躲避流浪狗的追逐蹿上了树的中段:“当时以为它等没人的时候会自己下来。”
谁也没想到,一夜过去,这只受惊的猫不仅没有下树,反而越爬越高,最终被困在了树梢最纤细的枝条上。

中午十二点半,树下渐渐聚起了人群,有人搬来了宿舍的棉被,四个学生各执一角,在树下撑起了一道简陋的防护网,食堂的两位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加入了撑被子的行列。
一个身手矫健的男生自告奋勇爬树营救,但在离猫还有两米多远的地方停住了——再往上,树枝已经细得无法承重。

“当时它在树上叫得特别凄厉。”王同学回忆道,手中的手机记录下了整个救援过程,树梢在风中摇晃,每阵风吹过,猫爪都要在光滑的树皮上打滑,细碎的树皮不断落下。
下午一点十分,最令人揪心的一幕发生了:猫在试图调整姿势时突然失足,身体在空中翻滚着坠落。

树下,八双手同时绷紧了被面,试图接住这个下坠的生命,可惜下落轨迹难以预测,猫擦着被沿重重摔在泥土地上。
就在大家心碎之际,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猫在地上打了个滚,迅速站起身,一溜烟钻进了旁边的灌木丛,消失得无影无踪。

“它跑得很快,但有没有内伤就不知道了。”现场一位学生不无担忧地说。
这场自发的救援虽然没能完美收场,却意外见证了猫科动物惊人的生存能力,该校工作人员事后表示,并不知晓这次学生自发组织的救援行动。
“校园里偶尔会有流浪猫出入,保安会加强巡逻关注。”这番话折射出高校校园动物管理的普遍现状——面对这些不请自来的小生命,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
这场未竟的救援在校园里引发了持续讨论,有学生建议成立动物保护社团,系统性地应对类似情况;也有人提议与专业动物救援组织建立联系。
那个下午撑起的不仅是一床棉被,更是年轻一代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兽医专家后来分析,猫从高处坠落时能够调整姿势减轻伤害,但这只猫的具体情况仍是个谜。
它或许正躲在校园的某个角落舔舐伤口,或许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活力。那只猫咪的故事在校园论坛上持续发酵,有同学晒出最近拍到的流浪猫照片,试图辨认是否就是当日的那只;有人开始定期在固定地点投放猫粮;还有寝室自发凑钱购买了便携式宠物急救包。
这场发生在初冬的救援,虽然结局留有遗憾,却在无数年轻人心中种下了尊重生命的种子。那只不知名的猫永远不会知道,它曾在某个平凡的午后,让素不相识的人们为它悬心,为它奔跑,为它在寒风中撑起一道虽然未能接住它、却足够温暖的安全网。
大概这就是文明最朴素的样貌——即便知道可能徒劳,依然选择伸出援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样的善意本身就是最坚定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