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部的秋晨,本应是漫山红叶映着农舍炊烟的静谧图景。但2025年的这个秋天,秋田、福岛的乡村里,却处处弥漫着不安的气息。
饥饿的熊群冲破森林与村落的界限,不仅造成13人死亡、逾百人受伤的惨痛纪录,更将獠牙伸向了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一只只宠物犬在暗夜中沦为猎物,留下主人无尽的悲痛与恐惧。

秋田县大馆市的萧瑟秋晨,60岁的饲主像往常一样推开家门,准备喊上饲养了17年的柴犬阿大(ダイくん)散步。可农具棚外的农田里,那团熟悉的白色身影却一动不动,落叶层层覆盖在它身上,透着不祥的死寂。
他快步上前拨开落叶,瞬间被眼前的景象击垮:阿大的腹部凹陷如空壳,内脏已被啃食殆尽,项圈被硬生生扯断,牵引绳拉得笔直,狗窝旁的泥土上,暗红的血迹与硕大的熊爪印交织,诉说着深夜里那场惨烈的搏斗。
“半夜两点左右,我听到一声奇怪的尖叫,可怎么也没想到会是阿大……”高龄母亲的话语,成了这场悲剧仅存的间接见证。这位饲主十年前搬回故乡,虽听说过附近有熊出没,却从未想过灾祸会降临在朝夕相伴的爱犬身上。
报警后,警察、市政府官员与猎人迅速赶来,在住宅周边布下捕熊陷阱,反复向居民宣讲防熊注意事项。
那天他忙得脚不沾地,直到深夜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屋里,“阿大已经离开我了”的念头猛然击中他,积攒了一整天的泪水终于决堤,混合着撕心裂肺的愤怒:“就算是动物,我也无法原谅!把阿大还给我啊,我恨熊!”如今,他出门必随身携带防熊铃铛与鞭炮,曾经熟悉的家园,早已变成步步惊心的险境。
这并非孤例。秋田县的熊害警报尚未平息,11月11日上午,秋田市一名70多岁妇人的4岁柴犬,被一头身高1.2公尺的熊直接叼走,消失在山林间,再也没有回来。
而在福岛县喜多方市,9月的一个夜晚,一名男子听到屋外爱犬狂吠不止,开窗瞬间撞见的场景让他魂飞魄散——一头1.5米高的黑熊正死死咬住爱犬,他在屋内嘶吼、敲盆试图驱赶,暴怒的黑熊却直接撞破纱窗、撕裂窗帘,吓得他只能紧闭窗户,眼睁睁看着爱犬的哀嚎逐渐微弱。等熊终于离去,他冲出家门时,爱犬已腹部重伤,在他怀中慢慢失去了体温。
这些宠物的悲剧,只是日本今年“熊灾”的一个缩影。
截至11月初,全国熊袭事件已超万起,死亡人数创下2006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峰值。究其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山毛榉坚果等熊类主要食物严重歉收,饥饿的熊不得不扩大觅食范围,闯入人类居住区;而日本农村人口减少、弃耕土地增多,让森林与村落的边界日益模糊,人熊活动区域重叠面积十年间扩大47%,曾经的“深山居民”如今频繁出现在农地、街道甚至校园里。
更严峻的是,熊群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约有5.4万头熊,饥饿与种群扩张的双重压力,让它们对人类的警惕性大幅降低,攻击性却提升2.3倍 。
为了自保,日本民众掀起了“防熊热潮”:秋田县的防熊喷雾卖到断货,熊铃、熊哨成了出门标配,学校给学生集体发放,走在路上丁零当啷的声响,成了特殊的“防熊合唱团”;“BowBear”这类实时更新熊出没轨迹的手机APP下载量突破10万,民众通过上报信息互相预警。
政府也紧急修订法律,放宽猎熊限制,允许地方政府在紧急情况下下令射杀闯入居民区的熊,甚至派出防暴警察与自卫队支援捕熊行动。
但这些措施似乎难以抵挡饥饿的熊群,传统驱熊手段屡屡失效,熊铃不仅吓不退饥肠辘辘的猛兽,反而可能激怒它们 。

阿大的饲主至今不敢独自走进那片农田,福岛的男子再也听不到爱犬的深夜吠叫,秋田老妇的庭院里,再也没有柴犬奔跑的身影。
这场熊灾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逝去与财产的损失,更是安全感的崩塌。当森林的边界不断被侵蚀,当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这场人熊之间的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
秋日的红叶依旧绚烂,但日本东北部的村落里,熊影未散,恐惧仍在蔓延。
那些殒命的宠物犬,是这场生态失衡悲剧中最无辜的牺牲品,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或放任,而是需要守住边界、精准平衡的系统工程。否则,当熊群的脚步越来越近,下一个受害者,可能真的就藏在每一个敞开的家门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