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水杉秘境”生机盎然。近万只白鹭、牛背鹭、夜鹭在20米高的池杉树冠筑起“鸟巢公寓”,白鹭夫妇轻声“争执”,牛背鹭幼崽练习“空中劈叉”,这生机勃勃的“鹭鸟天堂”,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奇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
得益于濒临鄱阳湖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由村落、农田、池塘、河流共同构成的农林湿地复合生态系统,水岚洲湿地为鹭鸟提供了理想的家园和丰富的食物来源,近万只鹭鸟以此为家,其壮观景象构成了湖陂村最核心的吸引力,曾被《旅游与摄影》杂志赞誉为江西的“阿勒泰”。

谁能想到,这个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村”,几年前还是典型的“空心村”。“过去路难走、房破旧,年轻人都往外跑。”湖陂村党总支书记祝忠辉感慨。村里一度25%的房屋空置破败。这里的蜕变源于一场“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塔城乡以生态美景为根基,系统整合各类资源,将危旧建筑拆除后打造出“白鹭农场”民宿,闲置粮仓摇身变成“灵感书屋”,废弃农房也焕新成为飘香咖啡馆;精心规划“水岚十景”,把水杉秘境、长堤花海与露营基地、研学工坊巧妙融合;依托鹭鸟资源举办生态研讨会,成功打造观鸟摄影文旅IP。同时,积极活化传统文化,将采茶戏、板凳龙等非遗项目融入乡创空间,村民与新村民通过 “三新计划” 共同治理建设,创新“老表+村漂”治理模式。这种叠加效应释放出强劲动能,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 70万元,较2016年猛增14倍。
01生态筑基:绿水青山变“金钥匙”
湖陂村的涅槃重生,根基在于对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与价值转化。村子坐落于南昌县东大门生态塔城乡,地处三面环水的水岚洲中心区,西临抚河,东接青岚湖,距离南昌市区仅40余分钟车程。这片6.2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
守护好“鹭鸟家园”并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可持续资本,是湖陂村的核心策略。他们深知,原生态是其核心竞争力。在水域管理上,明确推行“人放天养”模式,不过度干预水生生态,保障鹭鸟食物链的自然供给。保护措施不断精细化:除了在繁殖期严格划定红线区、组建护鸟队巡护外,还科学设置了观鸟桩和观景台,让游客和摄影师能在安全距离外欣赏鹭鸟的曼妙身姿,感受“满耳都是鹭鸟此起彼伏的叫声,这是来自大自然的音乐”的独特体验,大大提升了观鸟体验的舒适度和吸引力。
这份对生态的坚守,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湖陂村最闪亮的名片和流量入口。村里精心整合资源,将火爆的“水杉秘境”与七彩乡路、岚洲门(绿荫时空隧道)、长堤花海、渡口落霞等景观串联,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水岚十景”。2025年5月,贯穿湖陂村的湾庄线荣膺交通运输部“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这条全长10.7公里的生态廊道,如同一条翡翠项链,将湖陂的生态明珠串联起来。

02产业焕新:“三新计划”激活乡土
环境变美后,湖陂村启动“三新计划”,通过“盘活资源、精准引才、政策集成”三步走,破解“土地抛荒、农房闲置、人才外流”难题。村委会摸排梳理出“可租赁、可利用、可拆除”三类闲置农房,拆除破旧建筑腾出空间,并在“抖音”“小红书”发布“新村民招募计划”,吸引城市青年下乡创业。2020年,村民彭白玲辞去城市工作,将祖宅改造成“白岛合宅”,兼具古朴结构与现代生活设施,成为村里首家民宿。设计师陈松受其启发,租下旧宅打造夯土建筑“清白居”,并筹备研学基地推广乡土建筑理念。目前,湖陂村已吸引24余户新村民入驻,涵盖咖啡师、花艺师、研学导师等,盘活闲置农房,建成“福气小站”“灵感书屋”等10余个乡创空间,年增集体收入10万元。
2024年9月,湖陂村白鹭农场的南昌版“喜洲稻田”在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火爆出圈出粉,仅在国庆七天就吸引近4万市民游玩打卡,带动周边农家餐饮、露营休闲等文旅消费超百万元。产业兴旺让村民实现“回流”。刚大学毕业的“00后”村民彭婷,如今在“福气小站”担任咖啡师,“家乡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也喜欢乡村松弛的生活,所以选择这里开启我人生的第一站!”。
“美丽风景要变成美丽经济,关键在产业融合。”塔城乡党委书记杨建辉介绍,湖陂村以“主一接二连三”思路推动农文旅协同发展,形成“一片二园三基地”多元业态:万亩订单水稻示范片保障粮食安全;玉明生态园、鑫茂蔬菜园发展采摘经济;鹭岛露营基地、乡野共享基地则通过“共享厨房”“共享果园”等模式,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村集体还通过参股龙头企业、出租乡创空间、引入第三方运营等方式,年增收超50万元。
03城乡共融:旷野涌动新活力
湖陂村的振兴,深刻体现在城乡关系重塑与乡村价值重估上。“未来最大的奢侈品是乡村生活”这句村口标语,已成为这里的生动现实,吸引着城市要素与乡村资源在此交融,新老村民在此和谐共生。
打破物理隔阂是融合的基石。借助南昌市“两整治一提升”行动契机,湖陂村累计硬化道路30余公里,将湖陂至南昌市区的车程缩短至40余分钟。同时,5G覆盖、物流站点、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路灯亮化、自来水入户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文化广场、颐养之家等公共服务提升,让乡村既留住了乡愁,又享有了城市般的便利品质。
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运营。湖陂村引入第三方团队,精准定位资源禀赋:彭家村打造“清白乡创村落”,以设计工作室吸引文创人才聚集;魏家村主打“和平乡野村游”,侧重亲子共享农事体验。福气小站咖啡馆、灵感书屋、鹭岛营地、白鹭农场、研学工坊等多元空间被有机联动布局,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推动“一日游”向“过夜游”转变。
更深层的融合在于社群共建。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如魏家村14名党员划分6个网格责任区带头示范,通过“洪城红”志愿服务、乡贤捐智捐款凝聚力量。新村民被视同本村人,村里营造社群氛围,鼓励其参与村务。“福气小站”成为新老村民议事交流的公共客厅,“他乡人”变“故乡人”。最终形成“村集体+市场+新老村民”的利益共同体。村集体增收后设置10余个宣传员、管护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优先帮扶脱贫户、监测户等弱劳力群体,年均增收千元以上,共享发展成果。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浸染着波光粼粼的青岚湖面,忙碌了一天的鹭鸟舒展着翅膀,陆续归巢。远处村道上,游客的身影依然流连忘返,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人气兴旺的生动图景。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如今以其蓬勃的生机,无声地诉说着蜕变的密码。

湖陂村的华丽转身,其路径清晰而深刻:它源于对绿水青山生态本底的坚定守护,将“鹭鸟家园”精心培育成最具吸引力和生产力的“生态银行”;它成于创新开放的“三新计划”,以汇聚天下英才的胸怀,激活沉睡的乡村资源,构建起农文旅深度融合、充满活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它功于对城乡壁垒的勇敢打破,通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专业市场运营的精准引入以及包容共生社群生态的用心营造,让曾经寂寥的“旷野乡村”,蝶变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创业热土”和承载品质生活的“诗意栖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