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毅宠物赛道折戟:派特鲜生9个月谢幕,宠物经济风口下的冷思考

来源:PetAsia

01
速起速落:派特鲜生的“百日梦”

侯毅的宠物创业之路,从一开始就自带“盒马基因”与高关注度。2024年3月从阿里退休后,他并未淡出商业舞台,而是迅速跨界布局,派特鲜生作为其进军宠物赛道的核心项目,在2025年2月一经推出便引发行业聚焦。首店200平方米的空间内,宠物用品区、鲜食制作区、人宠社交区一应俱全,主打“现制现售鲜食”的差异化定位,一度被视为宠物零售的“新物种”。

然而,与高调开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断崖式的退场。从门店扩张到闭店潮的演变,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其经营轨迹的剧烈转折在门店运营数据中尤为明显。

02

风口之上:宠物经济的“热数据”与“冷现实”

派特鲜生的诞生,并非侯毅的盲目跨界,而是瞄准了宠物经济的巨大蓝海。近年来,中国宠物消费市场持续扩容,食品作为核心细分领域,更是保持着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速,这为派特鲜生的“鲜食定位”提供了理论上的成长空间。
数据看似一片向好,但光鲜的行业总量背后,藏着中小品牌难以突破的现实困境。派特鲜生主打“9.9元10个狗狗肉包”“24.9元500克现制鲜粮”的低价策略,试图复制盒马“高性价比”逻辑,但宠物食品赛道的特性让这一模式难以落地。一方面,宠物主食的安全信任壁垒极高,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有长期口碑的成熟品牌,新品牌的低价反而容易引发“品质质疑”;另一方面,鲜食产品的冷链仓储、短保质期特性,推高了运营成本,仅靠门店零售难以覆盖损耗。
03

模式困局:盒马经验为何难复制到宠物赛道?

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派特鲜生的败因,核心在于“将盒马模式简单移植到宠物赛道”的逻辑偏差。侯毅曾明确表示,派特鲜生将采用“折扣化+新零售+直播电商”的全渠道战略,这套在生鲜零售领域被验证的打法,在宠物消费场景中却出现了“水土不服”。

尽管派特鲜生已与巴比食品、福贝、雀巢等十余家品牌达成合作,但宠物鲜食的个性化需求远高于人类生鲜,单一供应链难以满足不同品种、年龄段宠物的需求。同时,其“不做促销、天天低价”的承诺,在缺乏规模效应支撑的情况下,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最终陷入“营收覆盖不了成本”的恶性循环。

04

退场启示:宠物赛道需要“深耕”而非“速跑”

派特鲜生的快速退场,并非宠物鲜食赛道的“死刑判决”,而是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艾媒咨询CEO张毅曾评价,侯毅将盒马模式移植到宠物赛道的尝试具有创新性,但忽略了宠物消费“情感驱动大于功能驱动”的核心特性。这场失败的创业实践,揭示了宠物经济风口下的三大核心认知误区。

风口不等于商机:宠物经济规模增长不代表所有细分领域都适合速战速决,鲜食、医疗等强信任属性领域,需要长期口碑积累。

经验不能硬复制:零售的底层逻辑相通,但场景差异决定了落地策略必须适配,人类消费与宠物消费的决策链路截然不同。

低价不是万能药:宠物主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于对品质的关注度,单纯靠低价吸引的客群缺乏忠诚度,难以支撑长期运营。

对于宠物行业而言,派特鲜生的案例更像是一次“压力测试”——它证明了市场对高品质宠物食品的需求真实存在,但也验证了行业“慢工出细活”的本质。未来,能够在宠物赛道立足的品牌,或许不是追求扩张速度的“快公司”,而是深耕产品品质、构建信任壁垒的“稳公司”。侯毅的此次折戟,既是个人创业生涯的一次调整,也为火热的宠物经济注入了一份理性与冷静。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