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宠物行业白皮书
白皮书团队讯,2025年10月27日,司法部正式启动《2026年度立法项目建议征集》,征集期截至 2025年11月26 日。这一面向社会的立法征集公告,让我们有机会将“虐待动物的系统化惩戒方案”提上全国立法议程,可以说,这或许也是《反虐待动物法》(或称“动物保护法”)离我们最近的一次。
为此,白皮书团队真诚地邀请您为动物保护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您的每一条建议,或将成为科学立法的重要参考。
参与方式 意见递交截止日期:2025年11月26日 征集要求:提出立法项目建议,应当明确立法项目名称、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内容。有条件的可提出草案建议文本或附有关资料。请注明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名义提出的,请一并加盖公章。 信函邮寄: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1号司法部法治调研局(邮政编码:100035),并在信封上注明“立法项目建议”字样。 电子邮件:2026zjxmjy@moj.gov.cn。 回顾我国宠物行业的发展历程,法律层面的模糊性始终是制约行业规范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与动物相关的法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牧法》等,主要聚焦于野生动物保护与畜牧业生产,而对于伴侣动物的保护、管理及相关产业规范却缺乏明确界定。这一现状直接导致行业内诸多问题频发:宠物繁殖环节中,无序繁殖、近亲繁殖现象普遍,部分从业者为追求利益忽视宠物健康,“星期宠” 问题屡屡引发消费纠纷;宠物交易市场中,地下猫狗肉产业链屡禁不止,不仅冲击正规宠物交易秩序,更带来公共卫生安全隐患;流浪动物数量日益增加,却缺乏系统性的救助、管理机制,既加重社会治理负担,也反映出宠物行业在社会责任承担上的缺失。而随着动物立法进程的推进,这些长期存在的行业痛点有望得到根本性缓解。 推动动物保护立法,并非临时兴起的诉求,而是一场跨越十九年的社会共识积累与政策推进过程,其背后是不同领域从业者与代表委员的持续努力。2006 年,韩伟等 24 名全国政协委员首次联名呼吁制定《反虐待动物法》,在动物福利领域迈出标志性一步;2017 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首次提出 “伴侣动物保护立法”,将议题从野生动物聚焦至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伴侣动物,进一步细化立法方向;2020 年,赵皖平联合30 位代表推动《动物保护法》立法,尝试构建系统性法律框架;2022 年,陈玮医生带领团队提交万字法案建议稿,从专业视角细化宠物登记、流浪动物救助、虐待行为追责等实操细则;2025 年全国两会上,赵皖平再次联合 31 位人大代表提出《制定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议案,明确指出当前法律对伴侣动物管理 “碎片化” 导致虐待、遗弃、非法交易频发,建议通过立法明确饲养者责任、规范繁殖交易流程、建立流浪动物救助体系。
从历年提案内容可见,动物保护立法诉求已从单一的 “反虐待” 向 “全链条管理”升级。赵皖平代表在 2021 年建议将虐待动物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2023 年呼吁严打猫狗肉非法屠宰销售、将善待动物纳入文明城市评比标准,2024 年提出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形成 “法律惩戒 + 行业规范 + 教育引导”的完整逻辑体系。这些提案背后,是跨领域的共识凝聚。当前司法部立法项目建议征集窗口的开启,为动物保护立法提供了关键政策机遇。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众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对 “尊重生命” 的价值认同不断增强,为立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由北京派读科技、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鞍山市铁西区农业农村局、皇家宠物食品、淘宝天猫宠物行业、京东世纪贸易等十余家单位联合起草的国内首个《宠物犬猫交易服务指南》团体标准正式通过立项。该标准聚焦宠物交易全流程管理,涵盖资质审核、健康保障、交易流程及运输交付等多个关键环节,旨在解决“星期猫狗”、货不对板、动物福利缺失等行业痛点,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技术依据。后续,相关单位表示该团标实施后将逐步推动其升级为行业乃至国家标准,以降低交易风险。 从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到完善平台治理、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再到彰显社会文明进步、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动物保护立法已承载多重公共利益诉求。在当前立法窗口期内,推动相关法律修订与完善,既是对十九年社会共识的回应,更是解决当下现实问题、提升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唯有通过立法明确行为边界、提供清晰执法依据、规范行业发展秩序,才能真正实现动物权益与人类利益的协同保障,为宠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法治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