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公布三季度投诉分析报告,宠物板块两大乱象被点名

来源:宠物行业白皮书

白皮书团队讯,11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三季度投诉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宠物购买、饲养相关消费持续攀升的同时,消费纠纷也呈现高发态势,“星期宠”、“免费领养”合同陷阱等宠物交易乱象已成投诉热点。

报告显示,在宠物消费投诉中,“星期宠”与“免费领养”合同陷阱是两大突出问题。所谓“星期宠”,是指消费者购买的宠物在短期内因病死亡,而商家在交易时隐瞒真实健康状况或提供虚假证明。此类纠纷中,消费者往往面临举证难题。根据《民法典》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需证明商家在交易时“明知”宠物患病且故意隐瞒,而在现实中,商家常以“应激反应”“饲养不当”等理由推诿,使得维权陷入僵局。

与“星期宠”的直接欺诈不同,“免费领养” 则以温情和免费为诱饵设置合同陷阱。商家利用消费者对 “免费” 的心理预期和对宠物的情感需求,以无成本领养为噱头降低决策门槛,通过格式条款将隐性消费强制绑定,本质是“以免费换绑定、以合同锁责任” 的商业套路,其将经营风险完全转移给消费者,最终实现长期盈利或一次性索赔,以达到规避自身责任、侵占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质上来说,这些宠物交易乱象的根源在于行业标准的缺失。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宠物活体流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健康状况、检疫流程、信息披露等环节缺乏统一规范。多数商家执行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甚至无标准运营,导致监管执法缺乏明确依据。

事实上,建立行业规范的呼声早已存在。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多次提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宠物电子身份证制度,通过芯片技术实现从繁殖到交易的全流程可追溯。此外,压实平台责任被视为短期内更易见效的手段。目前,主流电商平台对商家的审核多局限于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等主体资质,未深入至每笔宠物活体交易的个体健康保障。若平台能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或强制要求商家提供可查验的健康证明,或许将显著提升交易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由北京派读科技、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鞍山市铁西区农业农村局、皇家宠物食品、淘宝天猫宠物行业、京东世纪贸易等十余家单位联合起草的国内首个《宠物犬猫交易服务指南》团体标准正式通过立项。该标准聚焦宠物交易全流程管理,涵盖资质审核、健康保障、交易流程及运输交付等多个关键环节,旨在解决“星期猫狗”、货不对板、动物福利缺失等行业痛点,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技术依据。后续,相关单位表示该团标实施后将逐步推动其升级为行业乃至国家标准,以降低交易风险。

而针对宠物活体交易的乱象,中消协在报告中也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建议:其一,在宠物交易环节设立法定健康证明制度,要求交易时出具具备法定资质的健康、疫苗及病原检测证书;其二,明确线上平台对销售主体的资质审核责任,强化对宠物交易及食品销售行为的监管。这些建议旨在通过制度设计,填补现有监管空白。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