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et healthcare
事件聚焦:鹦鹉热致家庭聚集性感染重症风险引发警惕
近日,深圳市发生一起鹦鹉热家庭聚集性感染事件,引发社会对宠物鸟类疫病防控的高度关注。据了解,一名居民新购的珍珠鹦鹉在饲养数日后死亡,该居民随后出现持续7 天高烧症状,经医学检查显示其右肺下叶存在感染性病变,被确诊为 “鹦鹉热”。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家人也相继出现类似症状,均被诊断感染鹦鹉热。
接诊医生表示,鹦鹉热在临床中并不常见,存在较高的漏诊、误诊率,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器官衰竭,死亡率极高。深圳市疾控中心已就此发布健康提醒,强调鹦鹉热作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据专业资料显示,鹦鹉热主要在鹦鹉、鸽子、鸡鸭等禽类间传播,感染后的鸟类其粪便、血液及羽毛等均可能携带病原体。人类感染多因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粉尘,或与患病动物及其羽毛制品密切接触所致。该病菌潜伏期通常为1-2 周,最长可达 45 天,且无明显季节性特征。重症患者会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防控指引:多维度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鹦鹉热的防控,专业人士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购买宠物鸟时需查验健康证明,新鸟入户后应隔离观察2 周;
二是在鸟类运输前后,可在鸟食中添加四环素进行预防;
三是定期对鸟笼进行消毒清理,保持饲养环境清洁;
四是将鸟笼悬挂于室外通风处,控制每日逗鸟时间在15-30 分钟;
五是避免家养鸟禽与野生鸟禽接触;
六是一旦发现鸟禽发病,应立即与家人隔离并及时就医。
产业现状:政策驱动下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近年来,我国鹦鹉养殖行业在政策调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21 年《人工繁育鹦鹉名录》的出台,将费氏牡丹鹦鹉等 5 个品种移出保护名录,为行业合法养殖与销售扫清了政策障碍。
在此背景下,河南商丘等传统养殖基地规模大幅扩张。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宠物鸟市场规模已突破 85 亿元,电商平台日均交易量达 5000 只,其中虎皮鹦鹉价格较 2019 年上涨 45%。
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金丝雀、灰鹦鹉、金刚鹦鹉等品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40%、30% 和 20%。消费者对宠物鸟的品种、颜色、体型等个性化要求显著提升,相关偏好度从 2019 年的 40% 增长至 2025 年的 60%。2024 年底发布的《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鸟类宠物饲养者在养宠群体中占比达 6.8%,其中鹦鹉在鸟类宠物市场中占比 53.6%。
行业隐忧:产业链短板凸显疫病防控压力
尽管鹦鹉养殖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但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为疫病防控带来压力。
种源依赖成为核心痛点,国内70% 的核心种鸟依赖进口,这一现状不仅制约行业自主发展,也增加了跨境疫病传播风险。同时,产业链配套服务存在明显不足,专用饲料供应、疫病防治等关键环节服务缺口较大。
业内专家指出,禽类流感等疫病一直是国家重点监测预警的对象,在鹦鹉养殖产业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速度相匹配。此次深圳鹦鹉热家庭聚集性感染事件,暴露出当前宠物鸟类养殖、交易环节中的防疫漏洞,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完善检疫检验流程、建立健全疫病溯源机制、加强从业人员防疫培训等,已成为推动鹦鹉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