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上海市,有一种长相酷似小浣熊,但身形又像一条小狗的动物,学名叫作“貉”,就是成语“一丘之貉”里的那个貉。
近年来,上海貉的数量越来越多,“貉占区”继续扩大,据调查统计,已在上海超过300个小区里都发现了貉,并且分布区域还有进一步持续扩大的趋势。
这个数据在2021年的时候还只有150个,当时复旦大学的调查团队曾做过一项调查,确认了超过150个小区有貉出没,短短两年,已经翻了一倍。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城市就好像是野生动物的禁地,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野生动物更是难以生存。然而像貉这一类动物的出现,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认知,它们不仅在城市里定居了下来,而且生活得还挺好,种群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经过漫长的城市生活,它们好像已经适应了城市的运行规律,懂得去哪里翻找垃圾桶,知道在哪些隐蔽的地方筑巢产子,甚至有些靠着人类的投喂,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另辟蹊径,悄摸进城
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区域扩张,相对应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就会缩减,总体上呈现“人进兽退”的趋势。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力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大幅缩减。
然而有一些动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目光盯向了人类的城市。相对于野外来说,城市里几乎没啥野生动物,自然不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于是这类动物,另辟蹊径,悄摸进城,把栖息地扩张到人类的城市上面来。
北美的郊狼就是典型的代表,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面,靠着不断适应城市生活,其栖息不减反增,扩大了40%。
在北美的许多大城市里,都能看到郊狼的踪迹,它们的足迹,甚至还出现在了纽约皇后区的屋顶上。
貉也是能适应城市生活的少数动物之一,这些年来,上海的市民对它们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早在2005年的时候,貉子们就已经悄然进城了,当时数量还很少,人们对其还很陌生,就连当地的报纸也用“一种奇怪的动物”来形容它们。
落户上海,貉丁兴旺
2022年的时候,复旦大学及一些组织单位联合启动了“貉口普查”,在被调查的50个小区中,有22个确认有貉分布,平均每个小区有10.82只貉,它们的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预估全上海的貉数量为5000只以上,可谓是“貉丁兴旺”。
经过多年的发展,显然貉以自己的方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而且相对于野外来说,它们似乎更喜欢和适应城市生活。它们在这里安了家,赖在城市不走了,俨然成了城市新居民。
为什么会是上海这座城市,这或许与当地的环境建设有关。截止2020年底的时候,上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就达到了40%,各种城市公园、湿地、森林就像是一个大磁铁一样,不断吸引着城市周边的小动物前来生活。
而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中,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子就让它们在诸多野生动物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优势,毕竟城市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淀粉类食物残渣。
与人共存,与猫狗争地盘
街头巷尾的垃圾桶是貉寻找食物的地方,小区的绿化带是它们活动的地盘,昏暗的停车场、废弃的下水道是它们筑巢产子的场所,貉几乎完全适应了城市生活,学会了与人类共存。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是貉这种动物?难道真的只是它们拥有消化淀粉的能力吗?
其实不然,貉虽然是一种野生犬科动物,但它们性格却要相对温驯许多,而且体型较小,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在人群中出没也不易引起恐慌。另外,它们跟狗相似的外形,也很容易被不明真相的市民当做流浪狗投喂。
在城市生活,貉除了接受人类投喂、翻找厨余垃圾之外,它们偶尔也会狩猎。比如景观池里的鱼,小区里的老鼠,甚至是一些流浪猫,都是它们的狩猎对象。
研究发现,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其幼崽成活率更高,这或许要归功于城市没有天敌,而且食物更加多样充足的缘故。
在城里面生活,貉子们唯一需要面对的竞争则来自流浪猫和流浪狗,它们与猫狗争地盘,争抢垃圾桶,甚至还会学着流浪猫、狗的模样,岁尾人类讨要一点食物吃。
貉凭借自身强大的生存能力,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享受城市带来的各种生存优势。但有利就有弊,在城市生活,道路上的车水马龙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路杀”成为了威胁它们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比如在芝加哥、佛罗里达等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郊狼死于车祸。另外,貉如果攻击了宠物,也可能会遭到人们的报复,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