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第三极”之称,其腹地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大多数地区一年中最暖的月份平均温度也不足10摄氏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点在野生动物身上也是普遍适用的。青藏高原上的物种,大多数都对氧气变化十分敏感,而且为了御寒,它们往往都会长出厚实的皮毛。
我国是猫科动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全世界40种猫科动物里,生活在我国的就有13种。它们分布广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就有好几种。
近期有游客在西藏山南市的一条马路边,发现了2只长相奇怪的猫咪。从外形上看,这两只“猫”身体浑圆,四肢短粗,毛发旺盛,额部较宽,吻部较短,一对小耳朵很可爱,跟一般的家猫有很大的区别。
游客下意识觉得这肯定是某种野生动物,于是移交至拉萨市曲水县野生动物救护站。经工作人员鉴定,这两只“猫”其实是两只小兔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猫中小胖墩,脑门大耳朵小
兔狲属于小型猫科动物,跟一只小猫差不多大小,成年之后多为2-5公斤,一些圈养的个体或许能够达到6公斤以上。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矮胖,像是一个小胖墩一样。
兔狲的四肢比例很短,臀部却相对肥重,加上身上的毛发厚实,腹部毛发较长,甚至能完全遮盖住脚,这让兔狲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会移动的小毛球一样。
生活在高寒地区,厚实的皮毛用以御寒是必须的,这是环境的选择。其毛发在夏季的时候杂色比较多,而到了冬季则会变得较灰且较不花。
兔狲长着一张大脸盘子,脑门大耳朵小,看起来有点像猫头鹰的面容。它们的脸盘之所以会这么大,完全是被听泡挤的。
在青藏高原上高频声音衰减很快,所以兔狲只能依赖低频声音来发现敌害和猎物。而听泡越大,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越低,所以兔狲的听泡极度膨大,硬生生的将它们挤成大脸盘。
小小的耳朵也是折中的选择,因为在寒冷的地区,大大的耳朵会加速热量散失,是一种不利特征,没有耳朵是最好的。但这显然不符实际,因为兔狲无论是捕食还是躲避敌害等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依赖于灵敏的听觉,所以在物种的演化过程中,它们取了一个折中的选项,才成就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小小的耳朵模样。
个小脾气大,凶猛不输狮虎豹
兔狲主要栖息在海拔较高的灌丛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与戈壁等环境下,这类环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猎物相对比较匮乏,所以它们对生存资源极为看重,领地意识极强。
别看兔狲长得小小个,但却有着一颗十足的猛兽心,凶猛程度甚至不输狮虎豹。它们划地为王,一旦有其他动物在其领地内活动,兔狲马上会燃起战斗意识,先是龇牙咧嘴示威,如果对方乖乖离开便作罢,如果对方不识好歹,那么接下来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
众所周知,环境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影响是很大的。就拿狮子来说,生活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的狮子,因为这里水草丰沛,到处是肥美的有蹄类动物,所以这里的狮子嘴巴很刁,几乎只狩猎有蹄类,对豪猪这种肉少刺多的猎物是看不上的。
一些生活在干旱地区的狮子,则没那么幸福了,因为猎物匮乏的原因,豪猪也成了它们的常规猎物。而对于生活在纳米布沙漠上的狮子来说,有豪猪吃已经是大餐了。
兔狲的凶悍还表现在它们的捕食策略更激进上面,受环境影响,这里的猎物资源没那么丰富,所以也容不得它们挑食。兔狲会把目光盯向毒蛇,一方面是为了果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清除竞争对手。别看兔狲矮胖,但却十分灵活,经常将毒蛇戏耍于掌间。
狡猾的兔狲,高超的猎手
猫科动物基本上都是狩猎高手,而兔狲生活在猎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所以更需要具备高超的狩猎能力,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就狩猎成功率而言,兔狲要比狮虎豹厉害得多。
它们的主要猎物是一些小型啮齿类、爬行类及禽类、昆虫等。尤其是各种啮齿类动物,占据了兔狲饮食构成的大部分,所以兔狲也有着“鼠类克星”的称号。
从外形上看,兔狲就不是以速度见长的猎手,它们跟老虎一样,都是靠伏击的方式捕猎。腹部厚厚的毛发,能将兔狲的肚子跟冰冷地地面隔绝开来,所以兔狲往往能在一个地方潜伏数个小时以上。脚掌上厚厚的肉垫还长有毛发,则能帮助它们隔绝冰冷之外,行动起来也更加悄无声息。
在兔狲捕食的诸多猎物里,不得不提一下旱獭,因为在对付旱獭上面,能将兔狲的狡猾演绎得淋漓尽致。兔狲对洞穴的依赖很大,但它作为一种猫科动物,爪子擅长抓捕,却不擅长挖掘。
天然的洞穴可遇不可求,于是兔狲把目光盯向了旱獭。旱獭是掘洞高手,其废弃的洞穴,就是兔狲的小窝。然而兔狲有时候并不会满足于捡剩下的,旱獭正在使用的洞穴,它们也要霸占。
兔狲会趁着旱獭外出觅食,将其洞穴给占了,之后潜伏在洞穴中。不明所以的旱獭回到家,刚进洞口,就被潜伏在内的兔狲抓个正着,沦为晚餐。
目前兔狲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相对于其历史分布来说,兔狲的栖息地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而且破碎化严重,呈零散状分布,对其种群交流来说,是不利的。另外,兔狲也容易受农牧业发展等影响,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本就相对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