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生动物园昨天宣布,大熊猫“芊金”顺利诞下一对龙凤胎,这是上海野生动物园建园以来出生的第二对大熊猫龙凤胎,也是上海首对大熊猫“子二代”。
首对大熊猫龙凤胎“月月”“半半”的出生要追溯到9年前。2016年10月4日,它们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由大熊猫“优优”生产。
人工换崽“均沾”亲妈哺育
“芊金”2017年10月10日在上海出生,今年8岁,广受喜爱。
今年8月22日16时11分、17时17分,“芊金”先后诞下两只幼崽,大崽为雌性,体重200克;小崽为雄性,体重160克。
目前,“芊金”与幼崽身体健康状况稳定。截至9月4日,两只幼崽体重均明显增加,大崽体重499.8克,小崽体重394.5克。它们粉色皮肤上的白色绒毛已十分明显,眼圈、耳朵、肩带、前后肢也渐显大熊猫的标志性黑色。
有5年饲养经验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大熊猫保育员孙文晓这次是头一回参加大熊猫的繁育工作,见证了龙凤胎诞生的她十分激动。
“虽然第一次当妈妈,但‘芊金’母性非常强,第一时间抱着刚出生的宝宝舔舐起来,用厚实的皮毛为它遮风保暖。”孙文晓表示,在为大熊猫诞生和享受母爱而欣慰的同时,整个保育团队十分紧张,因为绝大多数大熊猫只选择先前出生的一只幼崽进行哺育,对于后面诞生的孩子不管不顾,这是大熊猫为了适应严苛的野外生存环境而演化出的一种生存策略,雌性大熊猫没有精力同时带大两个及以上的幼崽。
“芊金”果然对后生的小崽不管不顾。保育团队立即启动预案,第一时间将其抱出,进行人工哺育,并定期骗过“芊金”,偷偷交换两只幼崽,让它们“雨露均沾”,也便于“芊金”熟悉两个宝宝的气味,将来“手心手背都是肉都会疼”。
毕竟人工保育环境代替不了“亲妈”的哺育,幼崽和母亲的长期相伴,才最有利于它们身心的发展。
这种方法在“月月”“半半”出生后就曾用过。当时,由于后生的幼崽体况较差,工作人员一刻也不敢松懈,24小时对其进行监控与护理,经过10天哺育后,情况才趋于稳定。
出生第五天,工作人员将两头幼崽对换,二宝由“优优”哺育,大宝取出人工哺育。在人工哺育初期,熊猫幼崽每2小时人工排便一次,每4小时人工哺乳一次。逐渐长大后,大熊猫幼崽的喂食和排便间隔期也会拉长。这是上海野生动物园建设上海大熊猫保护研究基地后首次采用人工育幼及换崽技术。
自2016年起,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上海野生动物园已成功繁育8只大熊猫,其中有两对龙凤胎。
园方表示,大熊猫宝宝还很幼嫩脆弱,需要精心照料,考虑到防疫等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只有确认条件完全具备了,才考虑展出,请广大市民游客理解。
不过,市民游客可通过其他方式抒发对大熊猫宝宝诞生的欣喜和关爱。上海野生动物园表示,9月22日是龙凤胎满月,将启动为龙凤胎起名等公众活动。
圈养双胞胎远高于野生
大熊猫诞下双胞胎很不容易。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下,野生大熊猫双胞胎的比例很低。
《兽类学报》1994年发表的《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繁殖研究》表示,1978年至1992年,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研究区内的野生大熊猫中,有6只雌性15次产仔,其中仅1胎为双胞胎。
2019年12月18日,卧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对亚成年大熊猫在一起活动,疑似双胞胎,这种双胞胎记录近几十年罕见。
相比之下,圈养大熊猫诞下双胞胎的情况倒没那么稀奇。
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定震介绍,大熊猫在圈养条件下产双胞胎的比例比较高,根据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近30年的繁殖记录,双胞胎的比例为44%,主要得益于人工辅助育幼技术的提升。
此外,圈养条件下营养充足,以及大熊猫本身存在“连体卵”现象,容易排出两个卵子,也是圈养大熊猫更容易诞下双胞胎的原因。
还有数据显示,全球圈养大熊猫双胞胎的出生概率在44%至66%,远高于野生大熊猫。
虽然双胞胎的概率不低,但专家强调,圈养大熊猫的生育始终是全球难题,主要难点包括繁殖窗口期短、交配困难、遗传管理困难、幼崽存活率低等。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即使在野外环境下,雌雄个体之间也缺乏互动。
目前,人工授精已成为大熊猫生育的主要手段,但大熊猫的排卵时间难以准确判断,受孕率依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