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鞍山高铁站下车,驱车不到10分钟,就可以到当地一个知名的犬猫交易市场。这是当地乃至全国最大的宠物交易集散中心之一,宠物集市每周开市,在这里你能听到全国各地的口音,还有韩国等海外客商。一只宠物从购买到获得认证,再到打包寄走,整个流程仅需要2小时。每逢开市,有上千只宠物狗从这里空运到全国各地。
作为一座因钢铁而闻名的老工业城市,鞍山撞上宠物繁育交易,看上去出人意料。事实上,过去多年间,鞍山一直是辽宁省犬猫繁育的核心产区之一,全市从事宠物繁育的人员接近3万,每年向全国输出犬猫超过百万只。
2024年以来,当地开始布局宠物经济。在2025年《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吴开华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宠物经济,规划建设萌宠经济产业带,做大做强专业市场,打造完整的宠物经济生态圈。
不过,尽管鞍山的宠物繁育产业具备可观的市场规模,既能为追求品种纯正的买家提供高品质选择,也能满足对低价幼宠有需求的商贩,但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当地宠物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和从业者坦言,目前鞍山的宠物繁育仍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制约了商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品牌影响力的打造。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不断扩张,“‘星期猫’‘星期狗’多来自东北”的质疑声也成为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隐忧之一。这都在促使鞍山开始重新审视并调整宠物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鞍山,沈大铁路是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把城市划分出了两个“平行时空”:铁道以东,是现代城市风貌,高楼林立,有最多的商场、公园;铁道以西,时间仿佛还停在20世纪末,这里有鞍钢大部分厂区,密集分布着砖红色的老国企工人家属矮楼,还保留着当初工人下班后吃夜宵的烧烤一条街。
鞍山最早的犬类养殖和交易,便是20世纪80年代在城市周边慢慢聚集起来的。尚雪峰今年42岁,作为鞍山第三代宠物繁育人,目前是鞍山市宠物商会的执行会长,也是当地宠物市场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世纪80年代,国内兴起养品种狗热潮。彼时鞍钢正值黄金时期,工人收入可观,有钱有精力,也催生了犬类买卖。尚雪峰家对面二三百米外的沙河沿岸,每周都有大集,有专门卖狗的摊位,逐渐扩展为当地最大的狗市。他每周都去看,叫得上所有狗的品种。
鞍山一位“60后”的养狗人曾对媒体提到,1988年,她卖出了人生第一只纯种京巴,给自己买了一个戒指,价值3000元——当时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才30元。
有了市场,便有人开始“倒狗”。和南方相比,鞍山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尚雪峰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家里有钱的年轻人,跑到绥芬河、满洲里乃至出境,带回来一些像高加索犬、大丹犬等“洋狗”。外形稀奇,也象征着进口稀有。“就在沙河边上,有人把跑车后座放倒,打开后备厢,里面是没见过的漂亮狗,很多人能围着看两三个小时不走,甚至有人把全家攒着买彩电的钱拿来买狗。”卖一条狗,赚得多而且好玩,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在那个时候,鞍山狗市开始出了名。
国企改制后的下岗潮,却间接带动了当地犬类繁育规模扩大。铁西区原本有几十万鞍钢工人居住,受下岗的影响最大。为了维持生计,许多工人将养狗卖狗作为谋生手段。本地狗的繁育和交易氛围已经形成,养狗门槛很低,很多人养三五只狗,互相借种交配,“靠卖狗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当地从事犬类繁育的人群急剧壮大。
2000年之后,鞍山市铁西区八家子宠物交易市场建成。这里距离鞍钢厂区只有一公里,是当地最早出现的正规狗市,引导商户形成每逢特定日子赶市的习惯。八家子宠物交易市场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下岗潮后,市场周边“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
彼时,人们乐于攀比自己的纯种狗,它们甚至被视作身份的象征。而且每隔几年,最时兴的品种就要更替一轮。据尚雪峰回忆,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鞍山犬类繁育和交易市场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流行的是京巴犬,之后出现博美、吉娃娃等小型犬,这是人们认识品种犬的“0到1”阶段。随后,沙皮狗、松狮、牛头梗陆续进入市场,紧接着牧羊犬、藏獒等大型犬受到青睐。
2003年之后,藏獒成为现象级的护卫犬类,热度席卷全国,一度被视作“理财产品”,价格被炒至数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一只。当时,中国女子田径前教练马俊仁在退休后投身藏獒养殖,创办中国藏獒俱乐部,进一步推高藏獒的知名度。作为鞍山人,马俊仁也给家乡带来了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