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繁育:人性流生意

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现在,都可以称之为这是狗贩子最好的时代。

80年代初期,彼时的工人还在为“放假”政策沾沾自喜,却不自知在这“放假”政策背后,实际上是一场逐渐升温的社会变革。一部分迫于生计的下岗工人在20世纪80年代末,看中了活体宠物交易背后的利润,于是开始做起了宠物繁育的生意。

对于部分下岗工人来说,卖狗就是全家的饭碗。过上了“以狗养家”日子的下岗工人,逐渐在开封自发地形成了“狗市”,后来开封狗市的名声也逐渐在外打响至全国。

狗市,终究还是一门生意,讲究的是市场,是如何赚钱裹满裤腰带。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把活体动物当成无情的生意来做,免不得出岔子。

宠物繁育:人性流生意

其中的乱象,早有端倪。

在2006年出版的喜剧电影《鸡犬不宁》中,主人公四海,是位开封下岗职工,迫于生计成为倒卖狗的“专业狗贩子”。剧中有一幕,因卖假斑点狗被顾客找上门,他却一口咬定自己养的是宋朝皇宫中抓蚂蚱的“中华田园犬”,结果惹人啼笑皆非。

荧幕中的四海,比起现实小巫见大巫。

在宠物经济繁荣的今天,更不乏想走捷径的人。低投入、高回报、短周期,是吸引这些人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关键。

这些想走捷径的人,我们姑且把他称之为二道贩子。

他们更像是一个考验,对人性与伦理的考验:考验消费者是否具备赡养宠物的专业知识,让宠物也有尊严地活着。也是考验宠物市场的繁荣背后是否禁得起人性的考验。

当繁育市场被污名化,“真假”繁育人开始碰撞,“真”繁育人如何去污名化在市场站稳脚跟,“假”繁育人又如何面临社会的伦理问题?

01 宠物贩子的生意学

如果宠物贩子成为管理层,大概会是一个相当合格的管理者,因为比起人性,他们眼里更多的是对金钱的渴望。

“一只猫一年猛生24只,利润超5万,一只繁育猫的平均寿命不过3~5年。”幼猫是他们眼中的“金蛋”,为此能逼动物变成全年无休的生育机器。

宠物繁育:人性流生意

从商业角度来说,他们注重短期回报率,却不在意长线发展,颇有割完韭菜就跑的架势。从人的角度来看,和曾经戴着镣铐只为传宗接代的女性相似,简单来说,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知情人士老杨告诉FCB观察,平均一只猫最多一年生2~4胎,孕期是2个月,生产哺乳到小猫离窝至少一个月,所以生产一窝的周期至少是三个月,一次大概生1~8只。

更不人道一点的贩子,甚至能让一只繁育猫一年怀孕四次。相当于成为全年无休的怀孕机器,算下来,怀孕四次孕后恢复时间不到三个月,还包括了备孕的时间。

职业繁育人。一般是为了保留某个品种血统的纯正,而做的专项繁殖,目的在于生产出纯种后代,保留血统和基因。常理来说,能够繁育的品种都价格不菲。

宠物贩子第一招:价格战。谁说“下岗工人”不懂商业,他们玩起商战来也有一套。

远低于售价的标价,是他们获取流量的关键。他们把极具诱惑的潘多拉魔盒放到了消费者面前,心智稍有不坚定的人便会中计。

人人都幻想自己是特殊的那个,人人都认为自己能够捡漏。“捡漏心理”已刻进互联网网民心中。百度指数,仅1月8日,#捡漏#词条的咨询指数就已达到2.2万。

一位受害者小李告诉了FCB观察,二道贩子卖价的玄妙:低标价引流,再看人下菜谈价格。

第一步,报价。即便宠物贩子并无专业知识傍身,但长期游走在人身边的他们有一双伶牙俐齿,十分擅长谈判。

宠物贩子通常会先报一个高价,用看成色、眼睛、毛发等各种措辞展现出物超所值的卖点,如果顾客还价,再压低一两百,来回三四次差不多就能够成交。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很像二十年前在农贸市场买衣服杀价的时候?可惜的是,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对杀价这个技能还不太熟练。

据2023—2024年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年轻人成为养宠主力军,且在比例持续攀升,90后和00后养宠占比超过50%。

像受害者小李更甚,因想购的是稀有品种犬,只能与卖家远程视频看狗,结果“货不对板”,被骗1500定金。

第二招:立人设。定期清库存,增加商品流转率,维护现金流。

那些卖不出幼宠,为了不影响市场价,宠物贩子用一个巧妙的办法特价清理掉了。

大家都知道服装行业清库存,要么是剪标低价抛售或促销活动、要么直接烧掉。二道贩子再次玩起了心理学,其秘诀是让顾客有一种捡漏的爽感。

比如,在闲鱼或小红书平台中,不乏见到相似的文案:因出国、工作变动等无奈之举,家里的小猫小狗无法处置,低价售给好心人。

点进左边信息主页,发现该卖家发布了大量不同品种的幼犬

第三招:截流。宠物贩子把互联网平台的规则琢磨透了,以平台为中心,在消费者和正规繁育者之中,建立起了一道信息墙。墙外的人不知道墙内的精彩,同样,墙内的人也不知墙外的广阔。

顾客要想从商家中购买到猫,有两种流程。

第一种,繁育基地—猫舍—顾客。

第二种,顾客越过猫舍,直接到繁育基地选择心仪的宠物,完成购买。

猫舍其实相当于经销商,但大多数繁育基地都自有猫舍,或会开放购买,所以实际购买情况,并不总是这两种。

由于宠物是活体,繁育基地大多又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偏远地区,导致顾客其实获取的信息源较少。

活体宠物本身还是线下生意,多数顾客都会去当地的猫舍购买,但部分品种、品相的宠物,线下可选择较少,顾客只能从各类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信息。

闲鱼、小红书、快手、抖音、知乎等几乎市面上主流的平台,都被宠物贩子攻占了,真正的繁育人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在小红书常有人问,为什么猫贩子狗贩子那么多,而且往往一家店有好几个账号,在不同的平台咨询也能加到同一个商家。这也是他们的商业策略:玩矩阵。

宠物贩子们吃透了平台规则,把流量成功拦截进自身的流量池。以小红书为例,贩子们利用多个小红书账号,在平台内大量使用同样的标签,把自身流量权重提高,导致消费者检索时,刷到的几乎都是贩子,真的繁育者已在信息海中石沉大海。

宠物活体繁殖产业二道贩子的人性流生意经,本质还是对消费者的考验,如果人人都有一双能看破真相的慧眼,市面上也不会流入如此多的“星期宠”。

02 游走在道德边缘

星期宠是什么?

90年代开始大规模出现“繁殖”类的犬舍后,因为许多人缺乏对犬类的知识和卫生意识。那时的幼犬极易感染两种高传染性致死的病毒,一种叫“犬瘟热”,一种叫“细小病毒”。

这两种病毒的高传染性和致死性,导致犬舍损失惨重,不得不引进国外疫苗。可疫苗成本高昂,多数犬舍负担不起,于是铤而走险,用一种名为“免疫球蛋白”的廉价针剂代替疫苗。

免疫球蛋白能够短期增强幼体的抵抗力,使其幼体看起来与健康无异,带来更好的销售。

问题在于,这个针剂的持续效果只有7天左右,也就是说,从第4天开始,幼犬的抵抗力开始回落,在第7天左右落到最低值,这个时候,幼犬极易感染犬瘟和细小病毒。如果是注射前就已经感染犬瘟或细小病毒的,此时会迅速发病,并且直接表现为晚期的症状。

至此,第一只“星期狗”诞生了。

宠物贩子们在非无菌环境下的高密度繁殖,滋生了大量星期猫、狗流入市场。

规模大一点的宠物贩子,会租一间名为XX繁殖基地的仓库,规模小一点的则是,在家里腾出一个房间专门给猫咪“备孕”。

这并不是一个灰姑娘住进城堡的童话故事,现实是每只猫只能住进牢笼,而层层堆叠的宠物笼散发出难以言喻的味道。很难相信一只动物,长期生活在不足半平米,还要满足吃喝拉撒的地方。

以下来自知情人士老杨的描述:

在这一个小小的房间,不仅要满足各只猫咪的吃喝拉撒,还包括备孕。在备孕期间的猫咪,会被安排与一只“如意郎君”共同生活,直到怀孕。

孕期中的小猫咪,则会被转移到另一个新的房间,这一间新的房间是为新生小猫、孕期、孕后养护的猫咪准备。

星期猫、星期狗普遍是出生不超过三个月、母乳喂养不足,且没有接种正规疫苗。像猫瘟、细小、冠状病毒,在高密度繁殖的背景下,极易携带病毒。

幼猫具有母乳抗体,在保证卫生状况下不易生病,最容易得病的时期是母乳抗体消失,疫苗还没生效的时期。

经过气温环境变动、运输颠簸、应激反应等,猫狗母乳抗体消失、免疫力下降,病症很可能提前激发。

比起改良血统,宠物贩子更在乎的是回报率,一只繁育猫每年给他带来多大价值对他们而言更重要。

“只要能快速怀孕,品种杂一点也无所谓,不懂行的顾客居多,只要跟血统沾上边,都能卖个好价。”这是宠物贩子普遍的想法。

“只会生,不会养,更不会育”,是宠物繁殖的致命伤。

脏乱差的卫生环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猫咪得病率较高。老杨告诉FCB观察,基本上每一胎都有两个得病,这种没办法避免。

宠物贩子们坚信“不管病猫,只要卖出去就是好猫”的信条。除了廉价疫苗,商家们还会选择把抗生素磨成粉末添加到幼体猫的食物里,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增强免疫力。

带来的回报也在明面上:在商家手里的宠物幼体,总是活蹦乱跳。

要判断一只幼猫是否健康,并非易事。我们所认为专业的宠物店,也有可能缺乏专业的宠物管理和疾病检测手段。

由于检疫流程繁琐,等待周期长,成本较高,出售猫狗的宠物店,大多数用的还是自测疾病抗原的方式检测,准确性有所不足。

在经营模式上,专业繁育基地大多采用专项繁育,会选择一两种品种进行专项繁育。

宠物贩子们不同,他们通常经营着多种品种,客人想买什么就有什么,而且经常追逐时风,更换品种,什么时髦挣钱就卖什么。在这个情况下,宠物的品质难以保证。

如何辨别某个物种的血统纯正度,里面颇有门道。以犬类为例,按照当今犬类血统纯正的判断标准来说,有四种官方方法。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宠物新闻

春节宠物寄养咨询火爆,宠物主人盼携宠便捷出行

2025-1-15 17:55:33

宠物新闻

宠物经济持续升温,浙江如何“宠爱”升级

2025-1-15 17:55: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